爱发·(AIFA)体育(官网)下载

分类一
分类二

AIFA体育要闻 城市更新怎么做?住建部印发第一批28个典型案例

  • 发布时间:2024-02-20 21:41:36
  •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各地积极探索、分类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住建部印发了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各地积极探索、分类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现将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借鉴,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城市更新项目组织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推荐典型案例报送我部。

  17.安徽省合肥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建设项目

  案例1: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光伏零碳改造项目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21年,通过利用光伏主导的低碳技术对该建筑实施全面改造,实现零碳运行目标。

  改造中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风貌,针对建筑热工薄弱环节,实施全楼门窗幕墙改造,整体更换一级能效采暖、空调设备系统,降低建筑自身能耗,改造后实测全年碳排放量为189吨,较改造前减少15%左右。

  采用屋顶附加式、一体化水平铺设等方式,安装发电特性好、透光度高的碲化镉薄膜光伏幕墙,实测建筑光伏系统全年碳减排量192吨。

  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光伏发电与建筑用电基本同频、同步,光伏消纳比例高,多余发电供给园区,实测每年可节约电费22万元,投资回收期6.5年,经济收益良好。

  项目位于琼海市博鳌镇东屿岛,占地面积约1.7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2022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海南省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共同创建示范区,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技术和实践的窗口。通过对区域存量建筑实施节能降耗和减碳降碳改造,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高品质供水、智慧化运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等维度实现区域零碳运行目标。

  通过智能化零碳管理平台,实现对建筑用电、市政用电、碳汇系统、电力系统、物资循环系统等零碳城区建设要素的监测与调控,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运用碳排放清单分析、单位投资的减碳效益分析、技术的气候适应性分析等多种评估手段,集成应用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全钒液流储能系统、虚拟电站等先进技术和产品。

  打通零碳示范区建设的技术环节和运营环节,通过公开招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社会投资占比达76%,探索出市场投资与经营回报相联动的实施模式。

  项目位于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涉改项目房屋年龄大多在30年以上,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2020年启动改造,涉及88栋楼、3476户居民,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投资9800万元,2022年7月完工。改造后的红育坡片区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出资2000万元,争取银行贷款7400万元、区级财政资金400万元,通过挖掘片区、社区、小区的闲置资源、资产再利用,以及停车、农贸、商超、广告、保洁等资源“造血点”,实现可持续运营、盈利还款。

  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推动、民主协商、专业把关”的思路,形成“居民提议—大家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后决议”的五议工作机制,由居民、相关部门、街道社区、项目公司等共同确定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设、管理、运营方案。

  引入专业物业服务公司,负责整个片区小区内及周边公共区域的物业管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分级领导的小区自治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引导发动片区内各个小区的自治工作。组建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矛盾协调、安全巡查四支志愿者队伍,会同物业公司共建共治共管。

  项目位于昌平区城南街道,社区楼宇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约26公顷,常住居民2341户,有住宅楼40栋,涉及21个楼院,由于单独楼院管理成本高,导致管理失序、私搭乱建普遍、设施欠账多等问题。2020年7月启动更新改造,将原来分散的21个小区合并为1个小区,整体改善区域环境,实现组织力量、空间功能、服务管理等多重提升。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体系作用,用好“三会一书”(开好党员大会、居民代表会、居民协商议事会和发放一封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特别是针对改造前期部分居民反对拆除违建和围墙的问题,街道工作人员与居民登上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讲清“法理情”,赢得居民理解支持。

  采取地毯式摸排、走亲式入户、车轮式谈判等工作方式推进拆违工作,仅用62天,500余处私搭乱建、1000延米内部分隔围墙全部“零补偿”拆除,为社区改造清除障碍、打牢底盘。

  动员21家楼院产权单位移交土地管理权,组织业主表决将21个独立楼院合并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公开招标引入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管理。

  项目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占地面积约2.9公顷,包括2个小区的60栋住宅楼,覆盖3094户、10187人。牡丹社区于80年代建成使用,由于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老旧,市政管网年久失修,公共空间不足,居民改造意愿强烈。2019年启动更新改造,通过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完整社区建设充分融合,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社区“人民设计师”与社区网格员组成“社区体检小组”,承担日常社区体检工作。查找出五大类社区短板问题,以此科学精准制定建设工作方案。

  先后召开议事会15次,完成调查问卷2800多份,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组建居民义务监督小组,随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项目执行过程中接受居民监督。

  牡丹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40%,通过改造配置养老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多功能大厅等设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

  项目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辖区面积46公顷,涉及3个建制社区、5个小区,住宅5487套,居民20824人,是滨江区最早的一批拆迁安置小区。2021年初,全面启动完整社区建设,打破原建制社区边界,将3个社区按照统一规划、施工、运营的建设标准,整合服务资源,通过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

  成立缤纷社区联合党委,联合周边单位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和运营维护队伍,将原有5个小区内的物业公司及小区外的养护单位进行整合,采用统一招标方式,确定由一家企业统一提供服务。

  将3个社区原有小散空间集中统筹,整合配套服务空间1.17万平方米,打造以“邻聚里”为核心的缤纷会客厅、缤纷食堂等9大服务设施,形成高度集成的“5分钟、15分钟生活服务圈”,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同时,按照小区提升改造“综合改一次”目标,完成了小区内污水零直排、二次供水改造等项目,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2241个,加装电梯165套。

  充分挖掘利用居民身边的小空间,将各小区闲置、脏乱差、消防安全隐患积聚的59个一楼楼廊空间,通过居民“自治+众筹”等方式,改建成邻里聚会、亲子阅读的温馨空间,将楼廊变废为宝。

  打造高效服务的“一滨办”窗口,统筹服务辖区居民办理事项,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社区服务。开发“缤纷一起乐”小程序,组织缤纷活动600余场,累计13000余人次参与。

  项目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界于杨家坪步行街和万象城两商圈之间,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共3962户、8744人,60岁以上居民占比达30%。现存9栋为20世纪50年代苏式红砖房,其余大多数楼房建于90年代。2022年启动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以来,将环境提升和设施补充相结合,打造社区院坝活动空间,构建便民“十分钟生活圈”。

  以红色管家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形成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为框架的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打破行政社区管理界限,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从房子、小区、社区三个层面构建体检指标体系查找社区问题,实施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的“五议工作法”,共组织专项活动30余场,采纳居民意见400余条,群众满意度达96.8%。

  结合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工程,围绕完善生活功能、产业功能、生态功能,更新设计楼栋室内公共区域、临街商铺店招、街区照明灯饰等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社区整体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

  打造集云上共治、云上服务、云上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云上民主村”社区数字化平台,涵盖提建议、物业服务、教育就业、健康生活等30余项线上功能,以及实时监测、预警提醒、决策分析等智能功能,助力社区服务更规范、管理更智慧。

  项目位于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下辖4个自然小区,总建筑面积0.19平方公里,共有47个楼组、1864户,常住人口4771人。2022年以来,社区以推动“全龄家园”“美丽家园”“数字家园”“自治家园”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将服务和资源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推动从“单一”社区向“完整”社区转变。

  通过拆除围墙将2个小区联动改造,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共享。同时,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小区内各类共有资源和闲置房屋,因地制宜增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将废弃幼儿园改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原交警中队办公室改建为为民服务中心,将原废弃垃圾房改建为临汾环保空间等。

  依托“民情日志”居民数据信息库,分析社区人员分布、年龄情况等信息,构建社区需求预测模型,针对性调整社区服务计划。拓展数字监控,通过感知设备对乱停车、居民用火用电、独居老人照护等23类应用场景实时动态监控。

  建成集食堂、快件寄递、理发洗衣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每百户拥有综合服务面积超过30平方米,每年供餐达18万人次。在一老一小方面,以“为老服务中心”为支点,设置37张养老床位,开放20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区域。开设社区“宝宝屋”,为社区婴幼儿提供活动场地。

  项目位于长安街西延线北侧,紧临永定河,背靠石景山,规划范围291公顷,2010年首钢主厂区全面停产。2015年底北京冬奥组委落户首钢,首钢北区开始全面更新转型发展,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加强工业遗存保留修缮,跳出房地产开发的老路子,打造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紧抓冬奥契机,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通过国际重大赛事和“首店”“首发”“首秀”活动的举办,全面提升老工业区转型城市综合服务商所必须具备的接待、组织、运营等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分层分级保护利用工业遗存,引入企业承诺制,创新工业建构筑物改造审批模式。

  优化片区规划指标统筹实施方式,编制首钢北区综合实施方案,探索规划指标片区整体统筹、地块弹性控制工作路径。探索灵活供地方式,制定实施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意见,按照新规划用途和产业类别可采取协议出让、划拨等多种供地方式。

  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占地约10万平方米。改造前楼体破腐陈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水电缺口较大,无消防安防等安保系统,缺少便利性生活服务。2018年,通过市场化趸租改造和一体化整村更新,完成改造100余栋公寓,累计服务青年住户逾万人。

  在政府主导综合整治工程基础上,由民营企业与元芬社区股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对元芬新村整村统租改造的方式,积极参与整体规划,投入资金进行楼栋安全改造、整村风貌提升、公共广场等便民设施改造,并持续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运营服务。

  考虑到租户80%以上是90后,且其中40%的青年人首次租房,按照青年人使用率,对原有户型配置予以优化改造,利用闲置空地增设篮球场、自习室、健身房、分享吧等共享空间,打造“10分钟学习圈、健身圈”。在合理降低单套(间)面积的同时,确保租金不上涨、服务品质不下降。

  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截至2023年10月底,累计完成12.5亿的流贷和15.39亿的项目贷融资评选工作。与燃气公司合作开展城中村光伏发电试点,探索解决城中村水电气暖难题。联合深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开展“公积金直付房租”等创新试点业务,缓解市民租金压力。

  项目位于嘉陵江岸悬崖之上,占地面积约45亩,现存建筑建于20世纪70—90年代,街巷狭窄,房屋老旧破损,安全隐患突出AIFA体育。2018年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崖壁步道、老旧社区、商业空间更新,导入优质业态运营,带动居民自发改造房屋。2021年建成后成为打卡新地标,重新激发区域活力。

  在完整保留街区风貌前提下,对存量建筑结构加固、增设电梯、景观装饰等方式微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拓宽阶梯巷道,引入新业态新功能,街区保留建筑面积6.2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仅占5.6%,容积率由2.94降为2.82,空间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政府出资新建崖壁步道,改造公共环境,区属国企出资征收改造部分房屋,引入文创酒店、餐饮、零售等业态自持运营,打造沉浸式体验商业名片。国企牵头与商家联合组建“商家联盟”,统筹负责整个街区商业业态运营、环境秩序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实现街区年产值超亿元。

  爱发体育在线

  随着街区环境品质、物业价值和商业活力提升,带动街区居民自发开展底商及二层以上房屋改造,积极推进加装电梯、房屋装修,改造后引入各具特色的小店,临街底商租金提高8—10倍,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项目原为江西昌九至昌樟高速公路服务区,1996年投入使用,占地约207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2007年所在高速段被调整为城市快速路,服务区功能丧失,原设施和用地闲置。2019年通过分期分区集中连片改造利用,2021年10月全面投入运营,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旧址成功转型的范例。

  在产权关系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省属国有平台公司成功引入上海某集团,总投资约3亿元,对原服务区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实现了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历史建筑焕发活力、环境品质有效提升。

  在项目谋划实施中,坚持文化为体育赋能,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从传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为文化体育服务综合体。2022年园区营业收入近10亿元,年接待近100万人次,年税收5千万元,带动就业近2千人,目前该地块及房屋估值近15亿元。

  项目位于明城墙内的东南城脚,占地约9.75亩,分布着许多肌理清晰、尺度较小的街巷,以及大量老小区、老厂房等建筑。2019年,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坚持“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原则,改造沿街商业用房,丰富业态。2021年5月正式运营,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全新载体。

  最大限度保留街区肌理、建筑本体结构,如保留老旧厂房原有斜面建筑格局、楼梯间、墙面、闲置配电室、房屋椽木结构等,依托菜市场自身的日常生活气息,打造集文化、旅游、创意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城市复兴样板街区。

  对项目及周边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融入时尚元素,改造建筑立面,修缮环境设施,让街区建筑焕然一新,营造特色场所空间。

  由社会资本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并运营,根据周边居民、城市青年和外来游客的需求,积极引进特色餐饮、创意办公、文创零售等多元业态,打造兼具市井生活、时尚与艺术气息的西安文化新地标。

  项目位于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全长15.5公里,为让残疾人、老年人更为方便走进滨江,区政府提出创建“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2023年底完成6.7公里示范段和贯通段建设,实现滨江沿岸设施、信息、服务无障碍。

  组建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建设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AIFA体育,组织各方力量,编制完成《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包括无障碍环境设计要求、智慧服务指引、场景引导、实施机制等内容,全面科学指导项目分阶段有序实施。

  将“拥有良好的滨江视野”作为目标,对扶手、台阶、公共厕所、城市道路入口等20多个节点设施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升级完善通行设施、服务设施、导识设施3大系统,让群众更便捷地到达亲水平台。

  开发智能语音导览、户外服务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多功能扶手等产品,打造基于AR技术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在滨江公共空间部署自动感应导览机,提高特殊人群的游览体验。部署户外求助设备,为特殊人群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项目于2021年正式发布,累计投入约1.2亿元,以制定CIM标准体系、构建超大城市数字底板、开发CIM基础平台、开展“CIM+”应用为主线,搭建全市城市建设一张三维底图,并开展“CIM+工改”、“CIM+智慧工地”等多项应用探索,城市智慧化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研发高效CIM数据引擎、CIM轻量化渲染等技术,搭建了涵盖BIM轻量化功能、CIM数据引擎、数据管理子系统、运维管理子系统等智能化CIM基础平台,实现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和建筑构件尺度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融合表达。

  构建了全市域7400多平方公里三维地形地貌和城市建筑白模,重点区域1300平方公里三维现状模型和1900余个BIM单体,汇聚地下管线、房屋建筑等数据,形成包含26个部门的信息共享目录,推动时空基础数据、资源调查数据、规划管控数据、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感知数据等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开展城市更新应用、智慧琶洲“规设建管运”全生命周期综合应用示范,培育基于CIM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应用产业三大类产业链。以广州设计之都二期和黄埔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为领建园区,拓展4个关联园区,打造广州市“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2+4”产业版图。

  项目源于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4月,上海市开始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路径,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完善,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从一种创新的工作模式发展成用于支撑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平台之一,形成集管理体制、管理标准、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依托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理念,开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功能,在市级平台夯实技术规范、监督考核和协调指挥,区级平台统筹资源和区域协同,街镇平台强调快速发现和高效处置。

  围绕城市治理“一张网”的总要求,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2.3万余套传感设备和近25万路视频的实时接入和智能分析,融合12345热线数据,建立实时动态感知、任务智能生成、指令扁平派发、事件高效处置的管理闭环。

  市城运中心联合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考核区城运中心,区委组织部门按照任务清单考核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区纪委监委对部门及街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开展监督考评。目前已实现对全市16个区、224个街镇级城运中心所管辖的2409个责任网格、1560万个城市部件、87类城市管理事件和近7000名网格员的科学考核。

  项目于2016年启动,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分三期建设,从人口、管线密集区扩展到全域,构建起合肥市涵盖燃气、桥梁、供水等8大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总投资约16亿元。项目投入使用以来,城市安全运行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

  研发“前端感知、风险定位、预警联动”等关键技术,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开展全域示范应用,先后布设8.5万套各类传感设备,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形成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图。

  成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印发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响应工作规程,形成值班值守、风险报送、分析研判、技术支持、辅助决策等“全链条”预警处置机制,保证风险监测预警时效性和处置规范性。

  构建以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为龙头引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技术支撑、众多产业链企业协作共进的生态圈。目前已集聚重点企业300余家,相关产业规模超500亿。

  项目于2017年启动建设,采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汇聚气象、水务、交通、住建、水利、公安等多部门基础数据,建设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项目建成后,城市排水防涝效率提高50%,内河调蓄效益提升80%,形成治水管水的长效管理机制。

  水系科学调度系统整合建设、水利、城管等多部门管水权限,组合完善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等功能,实现联排联调中心一家统管,确保调度指令可直达,处置过程可追溯,防汛责任可考核的管控效率。

  爱发体育在线

  在主城区3126个点位布设监测感知和自动化控制等单元,构建形成了“眼、脑、手”三个体系,即监测体系打造“眼”,用于发现问题;模型运算打造“脑”,用于分析问题;自控系统打造“手”,用于解决问题。

  在汛时,水系科学调度系统是联排联调应急指挥的“最强大脑”,助力防台防涝;在非汛时,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则化身生态水系的管理工具,群闸联动,精准开展生态补水。

  项目改造前内部设备陈旧,废气废水排放不达标问题突出,于2020年启动改造,经过对内部空间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科技赋能,实现从原单一的生产作业场所转变为集作业、参观、科普、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区公安、城管、属地街道等充分研判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控因素,以属地街道为主体,做好周边居民的协调配合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居民原有生活习惯,只改内部空间不改外部环境,施工期间二层街心花园保持对外开放,避免因整体改造导致居民焦点过度集中,影响项目正常实施,改造期间未发生12345市民投诉或信访事件。

  项目规划设计时重点考虑在原有空间内做功能的调整分割,新增的会议室、除臭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场地等均在原场内空间腾挪。改造完成后,容积率未增加,但生活垃圾转运能力提升25%,日转运量从400吨提高至500吨以上。

  项目位于合肥市原骆岗机场跑道以东,总面积323公顷,原为骆岗机场旧址,于2022年8月启动,完整保留了3公里长的机场跑道,通过景观地形重塑、海绵城市建设、既有建筑更新等方式,将原有的航站楼改造为城市建设馆,打造绿色共享的城市公园。

  开展区域生态资源评估和场地评估,识别重要生态功能。通过地形塑造、植物风貌打造、土壤改良等方式重塑场地自然风貌,保留乔木近万株,让硬化面积达31%的旧机场转化为蓝绿空间占比超75%的城市生态功能区。

  采用透水铺装、植草沟、溢流雨水管网等手段,打造近30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疏浚建设水系和湿地超1000亩,运用雨水回收、海绵设施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吸收、补水置换净化等技术,实现区域内水系统自平衡、自循环、自净化。

  采取“以留为主,改、拆、移为辅”的手法更新建筑,坚持用地边界不变、街巷布局及尺度肌理不变、院落组合格局及特点不变,将骆岗机场16万平方米的老建筑群改造为“食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园博小镇。

  坚持“业态先行、运营前置”,引入运动、文创、体验、游购、科普、康养等各类绿色休闲产业,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开园即开业”。

  项目位于延安市城区中心,受“三山两河”特殊地形限制,长期以来群众在山体靠山切坡自建大量窑洞,布局散乱、人景争地问题突出,山体生态破坏严重,影响革命圣地形象。2017年,延安市坚持保护文物、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启动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加大山体修复力度,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实施排洪及水土保持工程。在此基础上系统性生态修复,重建山体生态,恢复景区环境原貌,提升景区环境品质和安全性。

  优化空间格局,植入旅游服务咨询、博物展览、咖啡厅、书吧、休息等功能,采用地景化的建筑处理,屋顶空间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和朝圣特征的空间格局。

  保留并修复部分山体窑洞,通过梳理宝塔山、南川河、城市的关系,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新旧建筑交融共生。

  项目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受快速城市化、人口过度集中、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流域内55条干支流水质曾全部为劣Ⅴ类,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周边居民生活。2016年以来,深圳市通过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实现了黑臭水道向秀水美景的转变。

  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筹调度流域水治理工作,破解流域内不同管理单位之间职责不清、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等问题。采用EPC总承包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形成“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新模式,推动治水项目质量和效率提升。

  坚持全市域雨污分流的技术路线,推动治水从末端截流向源头治理转变,流域内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万吨、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0万吨/日,出水水质均达到准Ⅳ类以上。建成全流域补水网络,对39条支流每天生态补水96万吨,提升水环境容量,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578个,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质目标为导向,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提升水务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以社区河长为支点,融合社会综治网和排水管养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多方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项目位于浔阳区琵琶亭沿滨江路至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公里。在城市体检中,针对市民“临江不见江”问题,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整防洪体系等措施,提升沿江生态品质,成为九江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严格按照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背水面20米范围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使长江干堤和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滨江绿道整体贯通及路侧绿化提升、琵琶亭景区绿化景观提升,以及锁江楼、浔阳楼、莲花广场等改造,打开沿江视野,形成江城联动格局。

  对沿江景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运营方提前参与前期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完成后,形成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水上观光等多业态综合体。开园半年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3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14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00%。

  项目位于福州市古城核心区,规划总面积39.81公顷,迄今仍较完整保留着鱼骨状街巷格局。2006年以来,街区修复坚持“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通过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国企示范、公众参与,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城市文脉、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途径。

  以保护规划为引领,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古建筑搬迁修复以及资金使用等办法,完成消防专项规划,强化街区有机更新的资金支持、产业引导、安全韧性等政策研究。

  为保护街区整体风貌的原真性,组织专业设计团队和具有文物保护资质的施工队伍,共同进行修缮。目前,累计修复26处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未定级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完工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以“文化+文创”为主导,加强业态准入管控与传统业态扶持,吸引脱胎漆器、中华老字号等54家企业入驻,文化文创类占比超60%,连续8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

  项目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116公顷,街区改造前存在传统民居老化破损、基础设施薄弱、空间风貌品质参差等问题。近年来,苏州市深挖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古建老宅产权分散复杂的情况,积极组织房屋原居民开展协商协调,通过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留住老宅格局机理,留住原居民、老街坊,延续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

  采用“政府支持引导—国企提供存量资产—民企投资运营”的方式,共同推动片区更新。如东升里13号为国有资产,由民企租赁后设计、投资建设并负责商业运营,并享受运营的全部收益。

  苏州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道观前潘宅”整体改造为苏州城建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区属国企先后修缮顾家花园13号、悬桥巷47号等古建老宅,修缮后重点面向上市公司等各类高端市场主体进行推介,以姑苏千年文脉赋能当代企业发展,打造姑苏“城市会客厅”。

  项目位于景德镇传统老城片区,规划用地面积334.74 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近年来,景德镇通过对御窑厂遗址和周边108条老里弄、明清窑作群以及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由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转型,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既有“书卷气”,更有“烟火气”。

  以景德镇“申遗”为龙头,以御窑厂为核心,以“三陶一区”为重点,对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和老窑址等实施立体控制和保护,通过文化赋能,修缮形成瓷文化研学体验基地,传统制瓷研学修学及展示中心,重新激活街区内的瓷文化,再现景德镇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

  坚持以“留”为主的小微更新,通过80%以上的留、改及小部分的拆违、新建,最大化保护不同时代的遗存。严格按照配角原则、织补性原则,尊重周边街区风貌环境与老地形,填补停车功能不足等短板。

  通过综合消防验收,创新技术标准、实行特例特审、建立智慧消防系统和群防群治机制,妥善处理好修缮保护与消防验收的关系。制定《景德镇市历史城区修缮保护及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消防管理暂行规定》,为该项目提供政策支持。

  项目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占地34.46公顷,区域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17处、有价值院落37处。2020年以来,借鉴共生院模式,以点带面打造1000平方米的“京西百变院子”成为模式口市民会客厅,街区风貌得到显著提升。

  采用“趸租+腾退”相结合的拼盘模式,趸租沿街房屋118户99间,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为全面完成主街、主巷房屋外立面的修缮改造提升打下基础。

  街区成立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指挥部,金顶街街道牵头主导,充分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成立“模式口老街坊议事厅”,志愿者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共治、化解矛盾,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传统院落经调整升级后引入多元业态,规模化精品文化院落带动区域商业活力,临街小型店铺丰富街区烟火气。院落设计与甄选商户工作无缝对接,根据商户需求进行建筑及景观设计,主体结构完工后,商户立即开展内装工作,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保证建筑使用合理性。

  项目地处老城南,占地面积4.69公顷,是南京市28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历史街巷7条、历史建筑7处、传统院落30余处。2019年,项目建设正式启动,片区以“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为目标,推动多元产权主体参与的“小尺度、渐进式”社区院落微更新。

  率先敷设安全系数高、维护成本低的地下微型综合管廊,将市政管线有序下地,实现雨污分流,消除积淹水问题,提升消防安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南京市将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进行资金统筹平衡,每年南部新城开发收益反哺秦淮区20亿元用于小西湖等一批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城市更新项目。

  根据风貌区空间格局及产权关系,以院落和单栋建筑为单位,采用小尺度、渐进式和“一房一策”等方式微改造,在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态的前提下,居民自主选择空间功能,全过程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并合作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本文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admin@desglgw.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爱发·(AIFA)体育(官网)下载工业园88号

关注爱发体育

网站地图